故障位置 |
故障现象 |
故障原因 |
排除方法 |
透平真空泵 |
透平真空泵振动过大 |
轴系找正偏差大 |
检查透平真空泵与电机联轴器对中情况并使之符合要求 |
转子不平衡 |
检查是否由于叶轮积垢或磨损不均匀引起,清洗后校调平衡 |
||
检查转子跳动,判断是否弯曲变形。小变形重校调动平衡,大变形须酌情处理 |
|||
检查转子有无松动零件 |
|||
轴承安装不当或轴承磨损 |
检查轴承安装状态和轴承润滑状态,必要时应予修正或更换 |
||
气体管路给机壳以大的附加应力 |
检查和校正管路和机壳的无应力连接;选择合理的固定管路的方法,避免管路由于冷热变形产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 |
||
联轴器不平衡 |
卸下联轴器的活动部件检查平衡质量;检查联轴器与转子的同心度 |
||
喘振 |
改变透平真空泵工况,迅速离开喘振区 |
||
临近机器的影响 |
有关基础要彼此分开并增加连接管线的弹性 |
||
润滑油不合格造成轴承磨损和温度高 |
保证所使用的油符合规定;定期检查油的各项指标,严格控制油中水和脏物的含量 |
||
地脚螺栓松动 |
拧紧地脚螺栓 |
||
轴承 |
轴承安装不恰当,松动或接触不良 |
检查轴承安装状态,必要时进行调整 |
|
轴承间隙不合要求造成磨损、振动 |
检查轴承间隙,必要时进行调整 |
||
进油少、温度高 |
加大进油量;检查进油有无阻塞 |
||
制造质量差或挤压造成脱壳 |
找出原因,更换轴承 |
||
轴承磨损和裂纹 |
检查转子振动原因并消除之 |
||
机组性能降低 |
密封间隙过大 |
按产品证明书的规定调整间隙或更换密封 |
|
进、出气管路阻塞或阀门开度失调 |
检查、调整 |
||
机体内流道积垢太多,使流通面积减少 |
清理流道积垢 |
||
增速箱 |
回油温度升高 |
供油温度高 |
降低供油温度 |
增速箱运转不正常 |
倾听齿轮啮合有无不正常的声音,如有异响应停车检查齿轮接触精度和磨损情况,并进行修正 |
||
增速箱进油管和喷油管堵塞,供油量减少 |
停车时检查清洗增速箱进油管路和喷油管 |
故障位置 |
故障现象 |
故障原因 |
排除方法 |
稀油站主体部分 |
无供油压力 |
安全阀失灵。 |
调整或更换安全阀。 |
油泵打不起油。 |
检查油泵旋向,或给油泵加注润滑油。 |
||
油泵未启动。 |
启动油泵。 |
||
油泵吸不上油 |
油泵吸油管路不严密,有空气被吸入 |
检查吸油管路密封情况,不使空气吸入 |
|
止回阀失灵 |
检修止回阀 |
||
吸油管堵塞 |
排除堵塞原因 |
||
供油压力低 |
安全阀设定值低。 |
重新调整安全阀。 |
|
减速机或轴承负载较小。 |
适当调整供油阀或仪表设定值。 |
||
油泵轴承磨损,油泵压力降低; |
更换油泵轴承。 |
||
过滤器严重堵塞。 |
清洗或更换滤芯。 |
||
油泵齿轮严重磨损,间隙过大 |
修整齿轮,调整间隙 |
||
油泵齿轮端面与泵盖磨损,间隙过大 |
修理、调整间隙 |
||
油箱中润滑油的油位过低吸不上油 |
加添润滑油 |
||
油泵进油管法兰未拧紧,使空气进入泵体 |
拧紧法兰上的螺栓 |
||
油管破裂或连接法兰泄漏 |
检修管路 |
||
供油温度过高 |
油箱内润滑油太少。 |
加足润滑油。 |
|
冷却器结垢、积气或冷却水流量太小、进水温度过高。 |
清洗除垢、排气或加大冷却水流量、降低进水温度。 |
||
供油管路中混有气体 |
放出供油管路中可能存在的气体(可微开油冷却器、油过滤器上部放气旋塞) |
||
电加热器未关闭 |
关闭电加热器 |
||
油泵过载 |
热继电器设定值偏低。 |
调整热继电器设定值。 |
|
油箱内油温太低。 |
油温加热至25℃。 |
||
油泵油压过高。 |
调整安全阀至0.6MPa。 |
||
板式换热器部分 |
泄漏 |
夹紧尺寸不够。 |
夹紧螺栓。 |
垫圈粘接不好。 |
拆装设备,重新粘接好垫圈。 |
||
垫圈表面有异物颗粒或缺陷。 |
拆装设备,清除异物颗粒或缺陷。 |
||
运行中少量渗漏 |
夹紧不够。 |
压力降至零后拧紧螺栓。 |
|
垫圈有缺陷。 |
更换胶垫。 |
||
长期运行后出现渗漏或泄漏 |
夹紧松动。 |
拧紧螺栓。 |
|
胶垫老化。 |
更换胶垫。 |
||
串液 |
板片裂纹或穿孔。 |
更换板片。 |
|
设备使用年限过长。 |
更换设备。 |